教学设计促提升 教育科研助成长 ——记无锡市高中学科组长“素养提升教研转型”第五次专题培训
6月8日下午,无锡高中学科组长“素养提升 教研转型”专题培训班第一阶段最后一次集中培训如期举行。培训仍然采取线上与线下、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总会场设在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七楼会议室,同时设立江阴、宜兴、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五个分会场。培训由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田贤鹏博士主持。
首先,吴永才老师结合自身多年来学科教研和教学科学研究的经历,为大家带来了《教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专题讲座。讲座以教科研的五个基本问题引发全体学员的深入思考:“我是谁?我做了什么?我怎么看待教科研?教科研带给我和学科组怎样的变化?”。问题激发了全体学员的同理心,一下子将大家带入了一场浓浓的教科研氛围中。紧接着,吴老师结合当下不同层次学校、不同类型学科组织对待“教科研”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教科研的核心概念和概念内涵、外延的界定,更是帮各位学员厘清了教科研和学科教研的区别,让人豁然开朗。最后,吴老师用自己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省级课题研究的过程为全体学员打开了教科研之门,并给出了可行性路径和可操作性策略。吴老师用实证的语言和贴近老师的范式让“高高在上”的教科研有了地气,让全体学员触摸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如果说吴永才老师的讲座让大家在科研中凝炼,那么,吕红日老师就是带着大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吕红日博士以当下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个困惑:“为什么我讲了学生不一定学?”“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会?”引发大家对当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对每位学员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内察、觉醒。吕老师用“什么是理解?”“理解的特征”“理解性教学原理”“追求理解的教学策略”为主线,提出了解决两个困惑的路径: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评价方式,以追求学生理解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范式“跃然纸上”,为学员们指明了一条全新的实践路径。
培训最后,无锡辅仁高中龚毅老师、江阴华士高级中学张年逢老师、无锡外国语顾芳老师和两位专家进行了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学科引领,学科组长如何发挥作用?在职业倦怠前提下,如何利用教科研提升教师发展的自觉性?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大的特征,理解教学如何设计?两位专家悉心解答,让学员们收获满满。
两位专家的讲座紧紧围绕发展教师这一核心主题,有理论、有实践,既务虚、又落实,引发大家思考、催生教育教学行为变革、引领学科发展,服务学生成长。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