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工作室>>教育教学>>德育案例>>正文内容

运用PBL理论的初中校本化社会考察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上海市霍山学校是虹口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前身是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创办的工部局东区小学,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2018年9月起,小学部停招,目前霍山学校拥有初中四个年级8个教学班。为了传承与发扬学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响应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要求,自2019年9月起,学校致力于利用本市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科普场馆,运用PBL开发与实践“初中生社会考察”课程,助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一、研究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因此,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这座“富矿”并将其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

(二)落实当下综合素质评价任务的需要

实施上海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的重要措施,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趋势,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中,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占136课时,聚焦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开发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考察课程,是急需解决并落实的任务。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强调活动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活动课程性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四)项目式学习理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弗兰西斯·W·帕克(Francis W. Parker)的“项目教学”(project teaching)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学”工作。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问题的经历来学习。需要注意的是,项目式学习过程并不关注在学生们可以通过一个既定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它更强调学生们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巧和能力。这与“指导纲要”中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课程开发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课程实施应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所以,运用PBL理论是开发和实施“初中社会考察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比较恰当的方法之一,也是实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载体之一。

(五)学校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

学校一直秉承学校创始人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开展的《“活教育”思想理念下的“提篮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曾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活教育思想”与PBL理论非常相似。

因此,运用PBL开发与实施的“初中社会考察”校本课程,不仅可扎实落实《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而且它还是秉承“活教育”理念之下的一种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培养公民意识,促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以迎接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挑战和课程改革而创设的“活”的校本课程。

二、概念界定

(一)PBL理论

本课题中的项目式学习(PBL)是指一种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活动前由教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研学单,考察过程中以问题研学单驱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协作确定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型活动课程模式。项目式学习强调在实践活动(doing)中求知(knowing),着重在社会考察过程中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链通,强化在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考察活动之间相互联系,侧重于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与创新。

(二)社会考察课程

本课题中的社会考察课程是指学生在初中阶段需完成的136课时社会考察活动,课程内容为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理想信念教育四个版块,实施途径为动感假日志愿服务活动、专题场馆考察和探究等社会考察实践活动。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致力于通过运用PBL理论,开展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聚焦学生的主动学习,开发围绕育人目标、由知识内容通向走向实践的校本化社会考察课程,形成:

1.《初中校本化社会考察课程》课程方案;

2.《初中校本化社会考察课程》文本;

3.《初中校本化社会考察课程》的操作经验;

4.《学校社会考察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

5.《学校校外集体活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使学生提升主动探究和体验的兴趣,助力学生将德育要求内化为品德修养,促进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思路

1.运用PBL,结合“活教育”思想,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遵循初中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筛选、规划教育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方案,将学科中的核心知识嵌入活动任务中,形成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链通的分年级课程文本。

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PBL,以研学单作为驱动,分年段实施,关注链接知识导入、活动展示与评价等实施环节,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

(三)社会考察实践活动课程文本开发过程

1.组建开发团队

课题开始之初,成立了由校长严静领衔,政教主任、科研主任、团队干部、年级组长和学科教师等组成的《社会考察活动课程》文本开发团队。

2.筛选教育资源

为了实现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链通,强化在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考察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将社会考察内容与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相结合。课题组梳理了学科教学内容、学校正实施的“提篮桥文化”校本课程内容以及历年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德育内容要求进行教育资源筛选和整合。

3.收集课程资源

虹口具有“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文化三地的红色基因优势,区教育学院系统梳理了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出了《行走的“虹”课程》,绘制出了“山阴多伦名人老街、四川北路星火大道、北外滩码头启航之路、百年学府校史鸿途”四条“虹”文化经典线路。课题组根据区下发的《行走的“虹”课程》介绍,通过线上线下资料查询、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补充课程资源。

4.确定课程内容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德育内容要求,课题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兼具学科特征与学段特点,将收集、筛选出的教育资源一一对应为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四个内容版块。

5.编写课程方案

社会考察课程方案编写,首先总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其次,根据教育版块、学生发展阶段要求和特征确定考察实践地点和课时,编写阶段目标,明确组织实施的部门及职责等。

6.撰写活动设计

背诵式的模型发展出的是惰性知识,运用PBL设计并实施的活动,发展出的是更加灵活、有用的知识类型,并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运用和巩固这些知识。因此,运用PBL设计活动,首先,围绕分年级的德育教育版块,将每一次的活动看作是一个项目,结合考察活动场馆资源,设定学生需达到的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目标。其次,设置一个真实且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任务,并将学科中的核心知识嵌入活动任务中,提出子问题,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进程中,对学科知识进行延伸、综合、重组,并寻求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需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困难进行预测,准备好需提前导入的链接知识和技能资料。最后,设计包括指向能力和道德品质培养目标的活动评价表。

活动设计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在运用PBL实施的活动环节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项目推进的至关重要的基本能力,小组组建、团队讨论、成果展示、总结评价等都与学生表达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因此课题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要求,制定了初中分年级的学生考察课程表达能力评价表,具体的评价内容让教师对于指导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更具体化、细致化。

(四)社会考察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

1.设计研学单

考察活动中的研学单,“研”强调的是过程要“研究、探索”,是目标达成的途径;“学”强调的是以“学习、学会”为目标,包括认识自然、理解社会、增长才识、促进思维、培养能力等;考察活动则是“研学”的过程、形式和载体,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升综合素养。研学单的设计需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生成可分享的成果,促进自我的反思。

初期设计的学习单只有单一的填空形式,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趋向于单一性。课题组经过多次学习、商讨,教师再次厘清活动课程的目标,明确研学单应关注生成性问题,从要求寻找答案的层面提升为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提炼自己的感想与思考,设计的学习单在发展思维含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2.链接知识导入

在活动实施之前,教师需基于学生的实际储备,对学生进行拓展类的知识和技能指导,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实施走向实效。导入的作用一:帮助学生了解此次主题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人文风情、历史风貌、基本技能等,做好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思考任务。作用二:唤起学生产生对于活动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动力,通过小组协作学会甄别信息资料的优劣,筛选与主题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亲近自然,感受生活感受美》——崇明东平森林公园考察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前,给学生导入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动植物特点以及作用的知识,并出示了公园全景图,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次的实践活动还设置了一个手工创意制作任务:用收集的落叶制作一幅树叶贴画,并写上作品的名称、作者和作品的解读。为此,活动前,美术教师导入了创意画创作要点,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学习支架。

3.组建项目小组

小组组建的原则是自主、自愿,可直接根据少先队小队自行成组,也可由组长自行招募组建。自行招募组建小组的流程是:学生根据组长职责和要求,自荐→组长在全班范围,围绕活动任务阐述想法→学生根据自我意愿,选择组长→小组组建成功。

4.活动实地实践

小组组建成功后,学生需商议讨论研修单的问题或任务,分工协作做好信息收集、任务分配。在活动实地实践过程中,需配备指导老师观察学生过程性表现,以便活动结束后能给予客观评价。指导教师需让学生有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探讨,商议研学单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小组合作、探讨交流问题的规则,对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要尊重,对不同的个体和观点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避免无谓争吵与低效讨论。为此,课题组设计了“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规则”。自2019年10月,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课程设置的课时数并未全部执行完。但学校也已组织6000多人次参加实践活动,学生的脚印遍布山阴多伦名人老街、霍山公园、北外滩码头、犹太纪念馆、长江河口科技馆、东平森林公园、东方绿舟等15处场馆。

5.活动成果展示

在活动实施后,公开展示与评价学习成果,公开展示方式可通过展览或交流来进行。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可让学生再次回顾自己的实践活动历程,促进反思,不仅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而且还可让所学的知识变得可视和易于讨论,同时让整个活动的学习成果变得更具有真实性。学生可以把它放到网络上,也可展示在教室的墙上、体育馆、图书馆或者走廊等地方,还可以把产品提供给现实生活中有需要的人。既展现了学生对考察活动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又庆祝了自己与团队共同完成了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拥有仪式感和获得感,以便促进他们更有效地投入下一步的学习中。

6.活动总结评价

课题组深刻认识到,新的历史形势下社会考察课程是落实中考改革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载体。总结评价环节即与活动成果的产生、公开的成果汇报紧密相连,又与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反思,引发同伴之间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密切相关。

例如:六年级学生的动感假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任务是到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如何有效传递环保理念,影响更多的居民行动起来,学生们制作了“手绘卡片”、编写了“顺口溜”、“倡议书”。在活动结束后的成果汇报的同时,学生也提出了:通过在垃圾投放点观察,在志愿者没有看到的时候,居民仍有乱扔垃圾的行为。和居民们交流后,发现居民难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难点: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太不方便。一次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并没有起效,在难免有些气馁的同时,学生们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到底采取哪些方法,可提高居民的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运用PBL设计和实施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出校园承担社会责任、学做合格公民创造机会,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链通,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体现科学文化素养。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掌握与真实世界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习方式,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落实了立德树人。

(五)保障机制研究

1.提升教师队伍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培训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有力保障。培训应坚持“以校为本”,并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采用开发前的集中强化培训和开发过程中的边学习边提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发前的集中强化培训主要是让教师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一些基本知识。在校本开发过程中,学校根据教师的困惑适时地安排学习和研讨活动,随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参加社会考察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课题组将制定《学校社会考察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学校校外集体活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明确具体责任,落实制度措施,做好安全预案,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切实落实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和评价观。

五、实践成效

(一)形成研究成果

形成课题研究和实践资料汇编成集:1个课程方案、22篇活动设计、1个实施办法、23篇研学单、5篇课程开发感悟、4份表达能力评价量表,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行的操作经验。以文字、照片、小报、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每一次考察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共计1300多份,建立数字化活动实录集。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15篇考察实践活动报道,累计阅读量达到4872次。

(二)两个提高,学生更有“活”力了

“社会考察课程”让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学生有了两个提高——能力和素养。学生由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在团队七嘴八舌碰撞彼此智慧的过程中,养成了礼貌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行为习惯,逐步达到清晰并有逻辑地表达观点,实现提升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总结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了自尊、自信,增强了他们自主参与和责任担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三)社会效应进一步发挥

在虹口两会专刊报道的《精彩纷呈!这个课程让孩子们感悟良多》一文中虹口区教育局开展的“彩虹计划立德树人工程——场馆红色文化资源进课程”系列活动精彩亮相;2021年5月《基于提篮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荣获《虹口区中小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2016—2020)五年行动计划》优秀项目;2021年4月《基于“活教育”思想的“阅读·行走”学生实践活动品牌之创建》入选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研究”优秀案例;《课程,为强校师生强生奠基——霍山学校强校工程课程建设研究》荣获上海市虹口区第十三届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